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光:乔晓光教授谈文化遗产审美与传承保护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3日

2021年6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为大家带来《中外文化遗产·生活里的艺术与审美》课程。乔教授常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研究教学,长期关注长江黄河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族文化与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现状,取得了相当学术与艺术成就。

640.png

本次课程,乔教授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类型,通过中外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比较,讨论了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首先,乔教授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为大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框架。并通过中国农村传统的生存观念,通俗易懂的说明了文化遗产在乡村日常生活传承的自发性。


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联系体现在很多领域,包括社区、城市、教育、经济、审美、社会、传播、交流等。以审美为例,不同地域人民对于美的评判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于饮食、气候、劳动等等,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事情,需要考虑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的文明转向背景下,许多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失,也许在我们不经意之间,熟悉的记忆就消逝了。”乔教授呼吁大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多发现一位优秀的传承人、多记录一个动人的故事、多讲给一个年幼的孩子,那么这项遗产又会增加几十年的生命。”总而言之,人民的文化还是要人民来保护,需要人民的文化自觉和对生活的关注。

接着,乔教授由中西比较视角切入,分析了多处文化遗产,从他在各地调研的亲身体悟中,学员们领略了世界各地的遗产风光与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得失功过。乔教授指出,节庆活动、物质遗产与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助关系,如墨西哥亡灵节、巴西狂欢节、傩戏、藏族六月会,对当地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尤其应共同努力保护这些“活”遗产。对于古城和古村落,乔教授以墨西哥、西班牙等为例,强调对于古村落要遵循原地原样,强调对于古村落保护要尊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倡导以村社农民群体为主体的活态传承。


此外,乔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上颇有心得,并由环球视野带领学员们了解民俗剪纸遗存。乔教授介绍到“当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许多现代艺术的门类开始在主流社会确立起自己形式语言的主导地位,民俗剪纸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消失遗弃在新生活方式的背后。而在亚洲地区,尤其在中国,剪纸仍然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在不同民族的乡村习俗中绵延存活着,正在显示出其最靠近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文化魅力。”为践行对剪纸艺术的保护,乔教授团队正在编撰的《世界剪纸艺术》(欧美卷、亚洲卷),已进入最后的出版程序,这部图书会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艺术领域,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充满了人性魅力和绚丽色彩的剪纸艺术世界。

在课程的后半段,乔教授简要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件,如《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杭州宣言: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自己源自文化遗产灵感的艺术创作理念,强调了文化融合实践观的重要性。

人类的文化遗产,不仅记忆了人类历史的过往,也是朝向未来发展的灵感之源。乔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说明创造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它们蕴含着自身顽强绵延的文化基因。文明的创造围绕着生存的本能需求和精神的依托与想象,会激发和呈现出多元的探索与实验的可能。


本次课程中,乔晓光教授层层递进,中西对比,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系统性的,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相连,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依赖社会土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这些文化记忆也会成为未来我们创新实践的知识宝库。课后,学员们与乔教授亲切交谈,解答了许多课堂上的疑惑,并合影留念。



系列活动